男子忽视泡沫尿发生肾衰,用中药健脾尿蛋白转阴,中医降血糖法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各种原因造成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明显萎缩,不能维持基本功能,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病因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遗传性肾脏疾病以及长期服用解热镇痛剂及接触重金属等。其中糖尿病肾病是由于长时间患糖尿病而导致的蛋白尿以及肾小球滤过率 (GFR) 进行性降低。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我国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
糖尿病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多数学者认为是多因素参与,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以及部分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致病。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多在起病10~15年左右发生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时间比较短,常与年龄大、合并较多其他基础疾病有关。
北京联科中医肾病医院中医专家张振忠表示,由于糖尿病肾病存在复杂的代谢紊乱,如果早期不进行有效治疗,很容易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发生肾衰竭,往往同时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微血管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外周神经病变等。治疗往往比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困难。
根据糖尿病肾病的病程和病理生理演变过程,糖尿病肾病分为五期: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正常白蛋白尿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终末期肾衰竭。临床上根据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糖尿病肾病早期的治疗,首先要严格的控制血糖、血压,调控好血脂,通过服用保护肾脏和降低蛋白尿的药物来减少肾功能的损伤,饮食上选择优质的低蛋白,不吃植物的蛋白,如黄豆、豆类制品等。多数患者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一是中药内服,根据病人的个体的情况辨证论治,口服中药处方,调整阴阳。二是中药外治法,通过辨证,采用中药的沐足、穴位按摩、针灸、理疗等方法调理,帮助恢复肾功能。
男子糖尿病泡沫尿拖延发生肾衰,用中药健脾益肾补气康复
患者xxx,男,45岁,有2型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不佳。在3年前出现了尿少、尿中有泡沫等症状,自以为是尿路感染引起的症状,多喝水就能扛过去。后来症状减轻,没有去医院就医。
在2年前,出现不明原因的腰痛,全身乏力,胸闷气短,呼吸不顺畅、食欲差,大便干结,且尿中泡沫明显多。自己买了消炎药和跌打损伤丸,吃了几天,但症状没有缓解,这才到当地医院就医。检查发现血糖升高,血压升高,肾功检查血肌酐473umol/L,尿蛋白(+++),紧急收入医院病房。用降糖药、降压药、激素类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血糖下降,血肌酐居高不下,尿蛋白(++),尿中泡沫没见减少,患者心理着急,于是想到用中药治疗。
患者来到北京某医院中医专家门诊,中医专家耐心询问了患者的病情、治疗经过,查看了患者症状,舌诊舌质暗红,苔薄黄,脉诊,脉弦滑,结合患者描述,采用中医的四诊合参,诊断为脾肾两虚证。中医治疗应重点健脾益肾补气,活血通络,祛湿降浊。任采用中药负离子导入+口服中药,同时配合饮食疗法。以中药经方为基础加减,组方药包括:黄连、陈皮、清半夏、 麸炒枳壳、竹茹等中药,患者尿少色黄泡沫多,又在原方中加入了车前子(包煎)、滑石等中药,清利湿热。
服药一个疗程后,患者精气神明显好转,早晚打打太极、散散步,小便量增加,泡沫量减少,血糖血压稳定在正常值。服药2个疗程后,患者面色红润,中气足,食欲增加,腰痛缓解,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消失,食欲恢复,正常排便。血肌酐降到了218umol/L,尿中泡沫消失,恢复正常状态。服药3个疗程,身体不适症状消失,水肿消退。复查血肌酐 112umol/L,尿蛋白转阴,其他指标在正常范围。出院回家后继续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合理作息,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随访2年,病情稳定,生活状况良好。
医生表示,慢性肾衰可由各种慢性疾病演变而来,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风湿关节炎等,损伤肾气,或肾病日久,致肾气衰竭,气化失司,湿浊尿毒不得下泄,急起少尿甚或无尿,继而多尿,或以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有尿味。在发病的早期通过中药调理,可控制或延缓慢性疾病的发展,从而减少肾脏损伤,从而有效预防慢性肾衰竭。
中医如何治疗糖尿病?
中医专家张振忠称,中医治疗糖尿病多采用综合治疗方法,首先在饮食上进行调控,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糖分食物,尽量以面食为主。还需要配合适当的运动,加速糖分的代谢,维持正常的血糖的水平。调摄情志,中药调理。
在古代是有记载糖尿病的特征,但古代中医不把这个病叫做糖尿病,病机的理解也不一样。《内经》还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疠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明清及其之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一般辨证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等。
1、阴虚热盛。表现为烦渴多饮,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采用养阴清热法治疗。选用冬桑叶、地骨皮、小川连、天花粉、原麦冬、生地黄。
2、气阴两虚。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采用益气养阴法治疗。选用玉竹、制黄精、生黄芪、制女贞、枸杞子。
3、阴阳两虚。表现为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采用温阳育阴法治疗。选用鹿角霜、熟地、山茱萸、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
(东方红星,文/李烈,医师/张振忠;约2400字)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