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显示:用基因芯片检测可预测肿瘤疗效
肺癌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居世界首位,晚期肺癌仍是难以治愈的肿瘤,在PD-1/PD-L1单抗临床应用前,晚期肺癌5年存活率不到5%。最新研究显示,使用这些免疫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5年存活率达到16%左右,提高了3倍。这一免疫治疗的显著特征是,治疗一旦起效,将会长期时间获益。然而只有20%左右的患者有效。如何识别有效和无效的患者,一直是免疫治疗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最近,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团队,利用国内率先开展的多项PD-1、PD-L1单抗在肺癌领域的临床研究,联合国内基因测序公司,对如何预测肺癌患者免疫治疗的疗效这一课题进行联合攻关,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的《临床肿瘤学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CCR)杂志上。研究结果提示,用基因芯片检测,可区分不同人群治的疗获益时间,避免无效的治疗,为患者进行更为精准的治疗。
用基因芯片检测,可区分不同人群治疗获益时间
该研究发现证实了来自我国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大芯片评估肿瘤突变负荷,可以高效的预测免疫治疗获益的概率。同时确定了中国肺癌人群中肿瘤突变负荷作为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标签的普适性。研究发现利用这个基因芯片检测的肿瘤突变负荷高的患者,比肿瘤突变负荷低的患者,接收抗PD-1免疫治疗获益时间要长一倍以上。
该研究在中国肺癌人群中证实了具有EGFR及Her-2突变的患者不适合PD-1、PD-L1单抗免疫治疗。研究提示,如果肺癌患者基因检测发现有EGFR或Her-2突变,不建议使用PD-1、PD-L1单抗的免疫治疗。该研究发现可以避免无效的治疗及因无效治疗延误病情的风险。
该研究还发现新发现具有抑癌基因FAT1突变的患者获得了更高的免疫治疗持续获益率。FAT1突变这个标签是独立于肿瘤突变负荷的新的标签,该研究发现在国际另一项已发表的数据分析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此外,该研究首次从基因拷贝数目改变角度分析了免疫治疗的获益情况。结果发现抑癌基因如ITGA9及PLCD1等的缺失以及免疫相关炎症因子受体通路基因的缺失,均预示PD-1、PD-L1单抗疗效较差。从染色体改变的角度分析发现,染色体3p缺失在肺癌中也较常见,3p缺失患者免疫治疗疗效较差并且预后不佳。
发现多个新的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标签
据悉,该研究是迄今基于中国肺癌人群免疫治疗药物临床试验的最大样本量研究,系统性验证了国产大芯片检测肿瘤突变负荷(TMB)在中国肺癌人群免疫治疗中的预测价值。此外,该研究还发现多个新的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标签,如FAT1基因突变及染色体3p拷贝数缺失等。精准医疗的目标是实现精准的病人在精准的时间使用精准的药物,从而达到高效、低毒。精准医疗的发展需要医生、企业、患者的共同信任、合作与努力。
该项目获得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肺癌的诊疗规范及应用方案的精准化研究项目(2016YFC0905500)的资助,张力教授是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我们相信,经过各方努力,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我们医生及患者将实现用好免疫治疗及用准免疫治疗这一新型抗肿瘤武器。”张力表示。(南都记者 阳广霞;通讯员 余广彪)
北京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中心 咨询电话:15311449806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