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多姿的中国印染史
中国印染史简略(图例)
中国对纺织品进行染色和整理加工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已经知道染色。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曾发现赤铁矿(赭石)粉末和涂染成赤色的石珠、鱼骨等装饰品。新石器时代的涂彩更多。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酒器和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有红、白、黑、褐、橙等多种色彩。当时所用的颜料,大都是矿石研成的粉末。除粉状赭石外,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发现朱砂。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彩绘和研磨矿石等工具。这些矿石的粉末,曾用于纺织品着色。
夏代至战国期间,矿物颜料品种增多,植物染料也逐渐出现,染色和画绘已用于生产多彩色织物。根据《周礼》记载,周代已设置掌染草、染人、画、绘、钟、筐、等专业机构,分工主管生产。这一事实证明染色工艺体系已经形成。
秦汉时期设有平准令,主管官营染色手工业中的练染生产。所用的颜料除多种矿物颜料外,出现了用化学方法人工炼制的红色银硃,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化学颜料。染料植物的种植面积和品种不断扩大,植物染料的炼制到南北朝时已经完备,可供常年存贮使用。隋唐时期,在少府监下设有织染署,所属的练染之作中已普遍使用植物染料,印花的缬类织物盛行,工艺也不断创新。宋代由于缬帛用于军需,官营练染机构进一步扩充,在少府监下建立文思院,内侍省设置造作所。明清除在南北两京设立织染局外,在江南还设有靛蓝所供应染料;同时还发展猪胰等物质精练布帛,这是中国利用生物酶的先驱。
颜料和染料
商周时期已利用彩色矿石研磨成粉状颜料,涂染服饰。《周礼》等记载,周代已有赭石、朱砂、空青等颜料品种。朱砂的色光鲜艳,是当时的高贵色彩;植物染料称为染草,有蓝草、茜草、紫草和皂斗等。春秋战国时期,纺织品的色谱已基本齐全,紫色是齐国极为普遍的服用色彩,皂斗是主要的黑色染料,后代沿用极广。秦汉以来,色谱继续扩展。由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纺织品所见,矿物颜料绢云母和硫化铅等已经应用。用化学方法炼制的银硃、胡粉以及松烟制墨等手工业先后成熟,发展迅速。染料植物种植面积扩大,应用普遍。北魏《齐民要术》载,当时已创造了制备染料的“杀红花法”和“造靛法”,植物染料经提炼后可长期贮存使用。隋唐时期,纺织品的染色普遍采用植物染料。明清时期,中国所产的冻绿已闻名国外,被称为中国绿。中国所产的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可适用丝、麻、毛、棉等纤维,历代相沿使用。自1902年化学染料输入后,由于色光和坚牢度都有一定特性,逐渐为各染坊所采用。到1922年,山东济南裕兴化学颜料厂开办,1934年上海大中染料厂和中孚染料厂也相继建成,生产硫化染料,国产的化学合成染料从此逐渐供应市场。
染色
商周时期,纺织品的矿物颜料染色称为石染,植物染料染色称为草染。染色的工具,相传有染缸和染棒。根据颜料和染料的特性,分别采用胶粘剂和媒染剂,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并用等染色工艺,到战国时期,工艺体系已较完整。西汉以后,矿物颜料染色的织物已逐渐少见。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染色丝织品看来,用栀子染成光泽鲜艳的金黄色,用茜草媒染色调和谐的深红色,靛蓝还原染色等技术均已成熟,还运用复色套染,获得棕藏青和黑藏青等深暖色调。隋唐的官营染色业更为发达,《唐六典》记载,按青、绛、黄、白、皂、紫等色彩,专业分工生产。明代《多能鄙事》和《天工开物》记述,当时已应用同浴拼色工艺,依次以不同的染料或媒染剂浸染,以染得明暗色调。在靛蓝还原染色方面,还利用碱性浓淡和温差,使还原后的色光各具特色。清代的染坊一部分已采用染灶、染釜,以适应升温和加速工艺流程。有关染色的色谱和色名,由天然色彩的纵横配合发展至数百种之多。
在中国染色历史上,最初为石染,逐步转化为一草染为主。原因有二个,一个是草染的染料品种和颜色比石染多,二是草染比石染更容易与纤维结合。色谱齐全,变化多端。
我国传统的染色技术,历经各代不断提高和完善。直至公元19世纪以前,我国的染色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染色纤维 最早的染色纤维是麻。麻在中国是作为织物最早使用的纤维,是人类最早用于织物的天然纤维,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美誉,其种植历史至少有8000多年。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
丝:中国很早就开始养蚕缫丝,考古学家在距今五千五百多年的仰韶文化遗迹中,已经发现了大量丝绸残片。研究一下我国的文字,有时会有很丰富的收获。例如,将描述颜色的字排列在一起:红、绿、绯、缁、紫、绛等,可以从中找到一个规律,它们的偏旁都是“丝”部。从这里可以知道,在这些字产生的时期,人们已把丝织品与颜色联系在一起,可能已具有给衣物布匹染色的能力。传说中,早在45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人们就能够利用植物的汁液染色。较为有力的证据是:在1959年,考古学家从河南安阳王裕口殷代墓葬中发现有染过色的丝线。这说明至少在3000多年的殷代,人们已会染色。
棉:唐代以前,棉布被称为“白叠”,非常少见而珍贵。唐代开始,棉布制作方式逐渐由西南地区进入中国。宋元时黄道婆在黎族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方法,棉布逐渐取代麻和丝,成为使用最多的面料。对棉布的染色也越来越多。但始祖应该是海南的黎族。
毛:一直有人认为毛织品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很晚,是舶来品,但1980年4月,新疆考古研究所在古代“丝绸之路”的罗布淖尔孔雀河古遗址发现了裹着古尸的最早的粗毛织品。1978年秋,在新疆哈密地区五堡遗址(公元前1200余年)有精美的毛织品出土,有斜纹和平纹两种组织。还有首次发现的用色线织成彩条纹的斑纹。这说明当时哈密地区的毛纺织染技术已有很高水平。1977年,新疆吐鲁番阿拉沟战国墓出土了一大批毛织品,据鉴定,不仅大量使用羊毛,还用山羊毛和骆驼毛等作为毛纺原料。新疆发现的最早红色毛织品证明在2800年前,中国已经有对毛织品的染色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对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的染色历史悠久,其中以色谱论,丝绸尤其以织锦的颜色色谱最全。唐代的宝相花锦鞋颜色就有大红、粉红、白、墨绿、葱绿、黄、宝蓝、墨紫八色。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刺绣品底色就有大红、正黄、叶绿、翠蓝、宝蓝、湖蓝、绛紫、藕荷、古铜等。到了明代,染色色谱分得更精细,仅染红色就有大红、莲红、桃红、银红、水红、木红等(《天工开物》)。明代的染色生产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除皇家专设“蓝靛所”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外,在民间也开设有各种私家染坊,只苏州一地就有染匠几千人(《明万历实录》卷三百六十一),染坊中又有蓝坊、红坊、红漂坊、杂色坊等不同分工。清代染织比明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可分官营和民间两大类。清初各地设置织造局,大批染织工人被征集在官营工场。北京设有织染局,管理"缎纱染彩绣绘之事"。江宁(南京)、苏州、杭州设有织造官,管理生产,技术力量集中,产品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官营工场分工细致,主要有挽花工、织工、刷工、牵工等。色彩更加华丽,丝织用色取得较高成就。用色彩多见大红、石青、真青、明黄、秋色、玉色、本色、油绿、元青、官绿、真紫、酱色、金黄、石蓝、茧色、豆色、砂绿、沉香色、松花色、米色、砂蓝、翠蓝等,官用色彩则多见月白、玉色、石青、真青、明黄、棕色、墨绿、本色、官绿、元青、金黄、真紫、酱色、鲜红等。
清代印染在染料方面较前代有飞跃性发展,色彩品种丰富,如红色,有大红、鲜红、浅红、莲红、桃红、银红、水红、木红;黄色,有明黄、赭黄、鹅黄、金黄、牙黄、谷黄、米色、沉香;蓝色,有天蓝、宝蓝、翠蓝、湖色、石蓝、砂蓝;绿色,有大绿、豆绿、油绿、官绿、砂绿、墨绿;紫色系及棕褐色系,有紫色、藕褐、酱紫、古铜、棕色、豆色;黑白色系有玄色、月白、草白、玉色等。
印染不仅重视选用染料,更重视水色,有语云:“虽曰人工之巧,亦缘水气之佳"。染工以江浙一带最佳,染色佳者"深而明、泽而美,是在觅江浙之巧工而教之,各得其法”。
湖州染式与锦江染式代表了清代染色的不同地方体系。湖州染式是“染时乘春水方生,水清而色泽”,湖色甲于各省;锦江染式则“于锦江河濯帛,而暴之于地上”。故此蜀锦色彩最佳。
染色形成各地区的各自特色。江宁出天青、元青;苏州出天蓝、宝蓝;镇江出米红、酱紫;杭州出湖色、淡青、雪青、玉色、大绿;成都出大红、浅红、谷黄、鹅黄、古铜等;均为染色中上乘者。
此时期印染方法多样,以药斑布最为发达。药斑布又称浇花布,现称蓝印花布。康熙时《松江府志》记载:“药斑布俗名浇花布,近年所在皆有”。《长州府志》有更为具体的记述:“浇花布染法有二,以灰松渗矾涂作花样,然后随作者意图加染颜色,晒干后刮去灰粉,则白色花纹灿然出现,称之为刮印花。或用木板刻花卉人物鸟兽等形,蒙于布上,用各种染色搓抹处理后,华彩如绘,称之为刷印法”。蓝印花布有两种作法:一种是蓝地白花,此种作法可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另一种是白地蓝花,则需制作两套版,一套印地色,一套印花纹。清代后期,蓝印花布继而发展为彩印花布,出现多色艺术效果。
蓝印花布多用涂过柿漆的油纸作花版,用豆粉或石灰作防染剂。由于雕版的特殊制作方法,其装饰花纹多由点与短线组成,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蓝印花布多用于制作衣料、包袱、桌围、帐子、门帘、被面等。图案多见花草、鸟蝶、鹊梅、狮球、凤穿牡丹等流行题材。较常见五点梅,即用五个点组成梅花形;四季花,采用四种不同花草;格四季,用几何纹作地纹,配以季花;落地梅,有花而无枝干;满天星,为小圆点作不规则排列;什锦用各种花卉、瓜果及各种器物等。
清代蓝印花布制作极为普遍,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最著名的有浙江嘉兴、江苏苏州、湖北天门,湖南常德等地。其中苏州所出甚有名,版供农村染坊使用,多见工匠挑着花版工具,串乡走村进行印染。后来,河南、河北高阳等地出现蓝印花布进一步的发展形式。
同时期,兄弟民族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印染品,著名的有新疆维吾尔族的型板染和西南地区苗族、仡佬族的蜡染。
型板染有木戳印花、木滚印花两种,木戳印花类似盖图章,将涂料涂在木戳上,再拓在染织物上,用于中小型装饰花纹。木滚印花是在雕刻花纹的木棍上涂色进行滚印,用以装饰大型花纹。
蜡染是西南地区著名传统印染手工制品。蜡染制作是使用经过配制的蜂蜡作为防染材料,涂布或绘饰于布面,染色后加温化蜡而成花纹。明清之际,中原普遍使用豆浆、石灰替代蜂蜡防染,蜡染工艺几乎被完全取代,而只在地处边远的云南、贵州及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留存。此时期仡佬族"顺水斑"是精美的贡品。
清末民初,张謇记录整理沈寿刺绣工艺实践经验,成书出版《雪宦绣谱》,已出现各类色彩名称共计704种。为中国传统染色色彩名录之最。
实物案列: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