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言话 真的需要强力保护吗?

作者: 走刀口 【 转载 】 来源: 文化观察 2016-06-13

地方方言.jpeg

图源网络


    [摘要]有心的读者或许会注意到,高喊保护方言的地方,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只有这些地区保卫方言的举动会成为全国关注的新闻。但是,方言真的需要特别保护吗?保护方言背后有着怎样的利益考量?


文/ 走刀口


    据《工人日报》报道,中国第一部地方语言状况的调查报告《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发布,随后,北京市还将打响“保卫北京话”战役,将方言搬进课堂,让方言成为一门课程。这篇文章认为,北京市语委办的举措,是“对文化的敬畏”,推广普通话的时候,“没必要将北京话赶尽杀绝”。


    实际上,这不是第一次有地方喊出保卫方言的口号,在北京之前,上海有“保卫上海话”的喊声,广东有“保卫粤语”的喧嚷。有心的读者或许会注意到,高喊保护方言的地方,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只有这些地区保卫方言的举动会成为全国关注的新闻。但是,方言真的需要特别保护吗?保护方言背后有着怎样的利益考量?


    语言一体化方言式微的趋势不可逆


    方言是地方语言的简称,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中国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大致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在这七大方言内部,又分出许多小方言,比如北方方言有北京话、东北话、四川话的区别,吴方言又有浙江话、上海话、苏州话的区分。总之,方言之下还有方言,民间有“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的说法,可见方言种类之多。


    方言种类繁多,但其产生和发展大抵离不开地理分割原因和历史原因,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社会缺乏有效的沟通体系,因此在小地理环境内,产生了有利于交往的语言,当地理范围扩大后,这种语言也会进行交流融合,最后形成一个大地区的方言。


上班禁方言.jpeg

图源网络


    进入现代社会后,方言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一,政府推行普通话,强调普通话从娃娃抓起,方言在基础人群上减少;其二,人口迁徙,使得人们得以在全国各地流动,这时普通话成了最好的交流工具,人们主动放弃方言;其三,经济发展使得全国各区域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活动需要一种便利的语言展开沟通,方言显然不适合。


    基于这些原因,语言被迫进行一体化,在中国的体现便是普通话(普通话在不同时代有所区别)推广。其实,这项工作从清朝即已开始,1911年清政府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标志着政府开始全面推行“普通话”。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这要求中国必须快速整合国内资源,以应对国际挑战,汉语一体化进一步成为大势所趋。


    基于前述原因,方言式微变得不可避免。随着全国各区域联系越来越紧密,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方言衰弱甚至消失,成为摆在人们眼前的“问题”,于是有地区喊出了保卫方言的口号。


    高喊保护方言本质上是地方保护


    高喊保护方言的地区,大多数位于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广东,这些地区保护方言的口号或论述中,都有着相似的特点:如“保卫上海话”的文章中写道:“上海话是上海人的名片,而上海人的形象也影响上海话的形象”(陶寰,《保护断裂的上海话》);“保卫北京话”的文章中写道:“不过能够理解北京话、听懂北京话的人越来越少了,以至于很多北京话成为老人脑海里的记忆。”(《从“保卫北京话”开始 重拾对方言的敬畏》)


    “粤语保卫战”中,广州人(老广)的表现更为激进。事件的起因是广州市政协提案委提出“建议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改为普通话播出”,这便引发轩然大波,“粤语保卫战”的“号角”吹响各大网站、微博、论坛,甚至上千人走上街头,态度之激烈前所未见。


    但不论这些文章所表述的观点,还是广东人走上街头的行动,其核心都在于认同构建,即通过一种“标签”来区分“你们”和“我们”:上海人当然讲上海话,你讲得正不正宗,是区分你我的标志,这种区分作用对广东话、北京话同样成立。


    通过语言对人群进行区分,随后便会建立起“歧视链”:本地人歧视外地人,老上海人歧视新上海人。


    一种方言,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巨大的作用?这源于语言认同。在语言学研究中,有着语言认同的说法,这种论点认为,个体融入群体及群体的协调维系,都与语言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方言可以让个体对所属群体保持高度的认同,另一方面,语言也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体现。


    外来人员进入一个新的城市后,必然会寻找身份认同,但这种认同与语言密不可分,而由于彼此之间说着不同的方言,外来者常常处于被排斥的状态,导致他们在新城市生活的“合法性”不被承认,于是变成了“漂”。(参见盛柳柳,严建雯,《语言认同和城市归属感研究——基于宁波方言和城市归属感的调研分析》)


    发达地区高喊保护方言,甚至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普及和强化方言认同,必将导致新进入者难以融入当地的语言环境,实际上这是变相的地方保护主义,只会制造越来越强的人群歧视和文化割裂,对全国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的稳定融合,并无任何益处。


中英文版成都话.jpeg

四川画家手绘中英文版成都话,图源网络。


    不禁止说方言其实是最好的保护


    担忧方言式微的人认为,语言一体化危及文化的多样性,而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创作的源泉(这并不成立);方言是多种地方特色文化的载体,方言消失,这些文化形式也必将消失,所以,必须从保护方言开始,保护地方文化。


    这种担忧不能说没有道理,保护方言确实存在一定价值,但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保护方言,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显然,政府出台强力政策,本地居民高喊“保卫方言”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甚至是极度危险的。


    其实不干预、不禁止,允许人们说各自的方言,不强行要求人们讲一样的话语,就是对方言最好的保护。


    以粤语为例,粤语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扩大,源于香港与珠三角在经济上的强势地位,由此推动香港文化和娱乐事业北上(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的文化产业也很强盛),一时间学习粤语成为风潮,粤语也伴随着华人移民,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语言,澳大利亚的第四大语言,缔造了一个强大的粤语“经济圈”,这决定粤语并不会消失,真正会消失的,是那些失去实用价值的语言,如满语、壮语。


    实际上,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不应该喊出“保卫方言”的口号,正如语言学家周有光所言:大都会必然是用全国的各种语言甚至是世界的各种语言,大都会化这个现象在中国是越来越明显,这是一个社会的进步,是这么一个情况,了解了这么一个情况,保卫方言的话就过去了。


    结语:


    保卫方言,在当下的中国大可不必,某些地区保卫方言的举动,与其说是保卫语言,不如说是构建门槛,排斥新进入者。


0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