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开出“双黄蛋”,艺术枝头各自芬芳?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图源:诺贝尔奖官网
世界上无数热爱文学的人,文学界的双重“加冕”并不鲜见。但因“丑闻风波”而停发的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一年后,以“双倍放送”的形式开奖诺贝尔文学奖,却难得一见。北京时间10月10日19时,评审诺贝尔文学奖的机构——瑞典文学院宣布,2018年和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克祖克(Olga Tokarczuk)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
获奖理由: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克祖克:她“叙事中的想象力,饱含着百科全书般的热情,这让她的作品跨越文化的边界,自成一派。”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他“以语言的独创性,探索人类体验的外围与特殊性,创造出有影响力的作品”。
无疑,两位文学奖得主都通过各自独特的艺术手法,摘取文学界最闪亮的桂冠。
奥尔加·托克祖克
英国《卫报》说,托克祖克的得奖令人惊讶,但她却是一个绝佳的选择。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介绍称,托克祖克1962年1月29日生于波兰西部城镇苏莱胡夫。她的母亲是一位教师,父亲是一名图书管理员。1985年,托克祖克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随后,她踏上了自己的文学生涯。
1987 年,托克祖克以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而后接连出版长篇小说《书中人物旅行记》(Podroz ludzi Ksi gi)《E.E》等。1996年,托卡尔丘克的第三部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Prawiek inne czasy)让托克祖克一跃成为波兰文坛的代表人物,这部小说也是她神秘主题作品的代表作,被波兰文学界誉为“波兰当今神秘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
进入21世纪后,尤其让托克祖克名声大噪的,是她2002年问世的小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2014年的历史小说《雅各的书》(Ksi gi Jakubowe),以及2007年以波兰语出版、2017年以英语出版的小说《航班》(Bieguni)。托克祖克凭借2002年出版的《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获得波兰最高文学奖“尼刻奖”的读者选择奖。2017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首次被译成中文版进入国内,引发许多讨论。这部作品接近马尔克斯风格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心理学隐喻与诗化的写作方式、浓郁华丽的文笔都令其获得颇多赞誉。
史诗小说《雅各的书》则糅合了18世纪波兰和犹太人的历史,书中涵盖7个国家,3种宗教和5种语言。该小说也让托克祖克赢得当年的“尼刻奖”。不过,该书也备受争议——它既是屡获殊荣的畅销书,又是波兰民族主义者批评的对象。而托克祖克的近作《航班》,继续呈现了她的写作特征,这部小说聚焦于一位乘坐飞机旅行的荷兰解剖学家,通过旅行故事以及他对内心过往的审视,串联起从17世纪到现代的一系列故事……
如今,托克祖克已经写了十多本小说,也赢得了无数荣誉。她的书还被改编成戏剧和电影,并被翻译成超过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流传。“法兰西24小时”这样评价托克祖克的作品:她的书描绘了一个永不停息的多色世界,人物的特征混杂在一起,语言既精确又富有诗意。
彼得·汉德克
汉德克独具风格的创作,也在文坛上引起不少争论,但毫无疑问的是,汉德克也确立了令人仰慕的地位。
汉德克于1942年12月6日出生于奥地利克恩顿州的格里芬。汉德克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牧师,十几岁时,他便进入耶稣会神学院。1961年后,汉德克开始在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学习法律。1965年后,汉德克开始投身写作生涯。1966年,他的处女作《霍尼森之死》(Die Hornissen)问世。此后的50多年里,汉德克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的作品,包括小说、杂文、戏剧、电影剧本等等,他也成为了二战后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而真正让汉德克声名鹊起的,是他1969年的作品《骂观众》(publikumsbesfung)。
《骂观众》这部剧作在戏剧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彼时的欧洲文坛,作家们还习惯穿着得体的西装,戴着文绉绉的宽边眼镜,但叛逆青年汉德克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披头士”,他登上舞台,对一贯严肃端庄、具备高雅欣赏品位的观众说:“你们会挨骂,因为骂也是一种与你们交谈的方式!”在这部作品中,舞台上的演员就是演员,而不是剧作中的角色。他们甚至辱骂观众,嘲笑他们的自满和轻信。
不过,对于汉德克而言,这样的“谩骂”并非真的在“骂观众”,而是出于反讽的目的。他表示,这部剧和辱骂没有关系,而是他对演员和观众之间节奏的分析,用一种近乎音乐的关系来表达。这样的创作,正如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所言,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让人重新去认识和把握现实。
诺贝尔奖官网介绍称,汉德克的作品烘托出他对存在的意义不懈的追求,因此,流浪和迁移是他的主要活动方式,而道路,承载起他所谓“史诗般的步伐”。汉德克对风景和物质世界的存在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也使得电影和绘画成为他最大的灵感来源。涉猎多种文学形式的汉德克,作品数量不在少数。其中,中文版本的有《骂观众》《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缓慢的归乡》《去往第九王国》《形同陌路的时刻》《试论疲倦》《痛苦的中国人》等。
从他1966 年成名开始,汉德克也屡获多项文学大奖,如“霍普特曼奖”(1967年)、“毕希纳奖”(1973年)、“海涅奖”(2007年)、“托马斯·曼奖”(2008年)、“卡夫卡奖”(2009年)、“拉扎尔国王金质十字勋章”(塞尔维亚文学勋章,2009年)等。不过,汉德克也经常成为舆论“讨伐”的焦点。
为了抗议德国军队轰炸这两个国家和地区,汉德克退回了1973年颁发给他的毕希纳奖;2006年3月18日,汉德克参加了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的葬礼,媒体群起而攻之,他的剧作演出因此在欧洲一些国家被取消,杜塞尔多夫市政府拒绝支付授予他的海涅奖奖金。然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汉德克无视这一切,依然我行我素,坚定地把自己的文学创作看成是对人性的呼唤,对战争的控诉,对以恶惩恶、以牙还牙的非人道毁灭方式的反思:“我在观察。我在理解。我在感受。我在回忆。我在质问。”他因此而成为“这个所谓的世界”的另类。(来源:环视全球,记者 张晓雅)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