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价格放开后,平价救命药为何仍然出现短缺

来源: 新京报评论 2019-05-05

平价药.jpg

    硝酸甘油是治疗心绞痛最古老、最常用的特效药,临床上已应用近140年,是难以找到替代品的平价好药。然而,近期多家媒体报道全国各地硝酸甘油均出现短缺状况。在线上,尽管硝酸甘油的价格从4元涨到56元,仍一瓶难求,多店限购一瓶。在实体药店,硝酸甘油存货量极少,供应随时有可能中断。


    这可能让人有些难以理解:线上药店的硝酸甘油涨价10多倍,为何还要限量销售?有些实体药店并不缺货,为何不敢敞开供应?难道“有钱就赚”不是商业本能?


    但只要仔细分析,就可以窥见端倪。有货却不愿供应,是因为货源不充足,很容易售罄,也因为利润微薄,买卖不值得做。但这样的解释又会带来新的困惑:硝酸甘油价格上涨了10多倍,为何还存在货源不足、利润微薄的问题?


    在过去,严格的价格管控,被认为是导致平价药短缺的主要原因。从2015年6月开始,我国就开始放开药品价格,包括硝酸甘油在内的绝大多数药品执行的是市场调节价。从理论上讲,嫌利润薄就可以涨价,利润大就可以刺激生产,药品短缺现象或可迎刃而解。


    从目前看,现有价格机制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调节作用。毕竟,涨价不能随心所欲,即使政府放开价格管制,市场也有不少制约因素。若价格涨得不合理,在药品采购就无法中标,到头来,价格高也会抑制消费,导致销量相应下降。市场的价量关系,对不合理涨价会形成很强的制约,让药价面临难以突破的“天花板”。


    既然利润空间扩张有限,如何分配新增利润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原材料供应商、药品生产商、药品流通和零售企业等,都可从中分到一杯羹。但蛋糕就那么大,一家吃得多甚至吃完,其他人就会吃得少或者根本吃不到。具体到硝酸甘油上面,其价格不合理上涨与环保、原料药硝酸的特殊性等因素有关,但对其主要原因,有业内人士分析,主要是原料药价格上涨、原料药生产厂家数量减少。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随着药价放开,原料药价格出现了一波暴涨,硝酸甘油的原料药价格上涨,不过是众多原料药价格暴涨的一个缩影而已。


    2018年两会期间,某药企负责人曾表示,不少原料药的价格已经较前几年提高了二三十倍,尿酸原料药价格从几年前的30-40元/kg,一度上涨到900元/kg。浙江一药企负责人称,马来酸氯苯那敏一个月涨57倍,从400元/kg涨到23300元/kg。苯酚从230元/kg涨到23000元/Kg,涨幅达到了99倍。仅被列入反垄断调查并最终受到处罚的,就有多家原料药生产企业,涉及多个原料药品种。


    与之对应,是药企的生产成本随原料药涨价而上涨,利润没有因药价上涨而增加,药品流通和零售企业也是如此。原料药攫取了药价上涨带来的绝大部分利润,涨价对产能产量的促进作用自然也难以体现。


    揆诸现实,原料药具有天然的垄断性。据国家发改委价监局负责人介绍,我国1500种化学原料药中,50种原料药仅一家企业取得审批资格可以生产,44种原料药仅两家企业可以生产,40种原料药仅3家可以生产,10%的原料药只能由个位数的生产企业生产。所以这些少数企业可以控制某些药品的原料供给端价格。


    由此看,拓宽原料药供应渠道、打击原料药垄断涨价行为,是健全药品市场的当务之急。堵住这个吞噬药品利润的主要漏洞,方能守住药改成果。只有这样,价格波动才能对紧缺药生产和销售起到调节作用。(新京报 文/时本,医生)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