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为什么要做磁共振体层成像脑血管显影术(MRTA)检查?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也称“核磁共振显像(MRI)”,断层成像的一种,是利用电磁波产生身体二维或三维结构的图像的一种检查方法。可以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
通过对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人体中的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停止脉冲后,质子在弛豫过程中产生MR信号。通过对MR信号的接收、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等处理过程,即产生MR信号。
核磁共振显像(MRI)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MRI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可用于检查检查:颅脑及脊柱、脊髓病变,五官科疾病,心脏疾病,纵膈肿块,骨关节和肌肉病变,子宫、卵巢、膀胱、前列腺、肝、肾、胰等部位的病变。
核磁共振(MRI)已应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成像诊断。效果最佳的是颅脑及其脊髓、心脏大血管、关节骨骼、软组织及盆腔等。对心血管疾病不但可以观察各腔室、大血管及瓣膜的解剖变化,而且可作心室分析,进行定性及半定量的诊断,可作多个切面图,空间分辨率较高,显示心脏及病变全貌,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优于其他X线成像、二维超声、核素及CT检查。在对脑脊髓病变诊断时,可作冠状、矢状及横断面像。
适应症:
(1) 神经系统病变。如:脑梗塞、脑肿瘤、炎症、变性病、先天畸形、外伤等;
(2)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可用于心脏病、心肌病、心包肿瘤、心包积液以及附壁血栓、内膜片的剥离等;
(3) 胸部病变。如:纵隔内的肿物、淋巴结以及胸膜病变等,可以显示肺内团块与较大气管和血管的关系等;
(4) 腹部器官。如:肝癌、肝血管瘤及肝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腹内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尤其是腹膜后的病变;
(5) 盆腔脏器。如:子宫肌瘤、子宫其它肿瘤、卵巢肿瘤,盆腔内包块的定性定位,直肠、前列腺和膀胱的肿物等;
(6) 骨与关节疾病。如:骨内感染、肿瘤、外伤的诊断与病变范围,尤其对一些细微的改变,如骨挫伤、关节内软骨、韧带、半月板、滑膜、滑液囊等病变及骨髓病变有较高诊断价值。
(7) 全身软组织病变。如:神经、血管、淋巴管、肌肉、结缔组织的肿瘤、感染、变性病变等。
核磁共振显像(MRI)主要用于较大的组织器官及血管检查,而对一些细小血管引起的疾病的检查却遇到困难。如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三叉神经、面神经部位邻近的肿瘤、炎症变、血管病等可引起三叉神经、面神经受累,或伴行小血管异常扭曲、颞骨岩部异常变异压迫三叉神经、面神经所致。常规CT或MRI对神经及微小血管的显示率非常低甚至无法显示,而磁共振体层(断层)成像脑血管显影术(MRTA)技术,可进行微小血管成像,有助于明确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病因,可用作微血管减压(MVD)手术术前检查的重要手段。还可利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实现动脉成像,了解责任血管的来源与行径。另外,听神经、外展神经等脑神经及其周围血管亦可清晰显示。
(东方红星 文/李烈;资料来源:百度文库,好大夫网,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中心;配图/网络)
北京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中心 咨询电话:15311449806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