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只有明确诊断,才能采取有效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中老年人多见,女多于男,单侧发病多见,右侧多于左侧。通常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疼痛剧烈、顽固,呈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令人难以忍受。有时在说话、洗脸、刷牙等日常生活的活动中发病,有时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周期性发作,有发作间歇期。
三叉神经痛受到外界刺激容易诱发,除了日常生活的动作、饮食过热过冷或麻辣、情绪波动、精神心情抑郁等因素诱发外,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易诱发,如天气的冷热变化、气压的高低变化、冷风吹拂、强光照射、噪音持续等刺激也可能引起发作。虽然一年四季都有发病,但从临床上看,秋冬季和冬春季发病和发作偏多。因此,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中心主任陈国强教授提醒:初次发现有三叉神经痛症状的患者,要及时就医检查,以便尽快确诊治疗,避免误诊误治。已明确诊断的患者,要尽早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尽可能避开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可能的诱发因素,减少发作带来的痛苦。
明确诊断后手术治疗,彻底去除病因未见复发
2019年4月8日,一位三叉神经病患者,经陈国强教授明确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后疼痛症状消失。在治疗观察期间未见发作,吃饭咀嚼、大声说话、用手碰触面部等没再见到疼痛发作,患者这时才知道确实去掉了病“根”,让她痛苦了十多年的病总算治好了,心里非常感激陈教授和医护人员。在经复查患者身体各项指标正常后,医生通知出院,患者及家人都很高兴。患者让家人代笔写了《感谢信》,称赞陈教授带领的医疗团队技术过硬,服务态度很好。
患者***,女,56岁,患三叉神经病12年,先后吃药、打封闭、做射频等治疗,今年春天又复发,经熟人介绍来医院手术治疗。据说2006年秋天开始出现牙痛,反复出现几次,吃药也没见有什么作用。后来感觉右侧脸肌肉难受,有疼痛但较轻,期间时有缓解。但缓解次数很少,时间很短。2009年8月右侧面有浮胀疼痛加剧,但咀嚼正常,口眼正常。咬牙、洗脸、吃东西等没发生疼痛。一年后右侧面部开始发作性疼痛,间隔期大约2-3个月。两年后平均一个月发作一次。
开始误认为牙周炎,打点滴三消炎治疗,打了一周一点作用没有。后来去另一家医院针灸,扎了几次针感觉痛先减轻后加重,改用电疗。通电刺激后再针灸,感觉疼痛症状加重,又换了个医生。医生把患者当做过度疲劳进行了针灸理疗,连续针灸了一周,一点作用没。当时由于天气冷,检查没发现病因,不清除为啥一侧脸疼痛,有时脑袋也经常痛。后来一段时间症状慢慢感减轻了,认为病好了,没再治疗。可好了几个星期又开始疼痛并浮肿,先在右侧脸耳朵下颌关节附近痛,针灸后又出现了疼痛,有烧灼感,下颌夹肌肉也出现了微烧痛。去当地医院神经内科看病,医生看了看眼睛、嘴巴、牙齿,也没用仪器设备检查,就说面神经没事,拍了磁共振片子,也没看出面神经有问题,就开了些药回家自己服用。后来一出现疼痛就找中医开药熬着吃,一直断续治疗这么多年,始终没治好。最后手术治好了。
三叉神经痛发病原因
临床上,三叉神经痛通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除了面部疼痛外,无其它异常表现,各种检查也没发现明确病因,占发病人数的90%以上。20世纪60年代,Gardner,Jannetta 等提出了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的假说。经多年临床实践,该假说已经得到证实。认为三叉神经根进入脑桥后,神经根周围的神经膜逐渐消失。如果三叉神经根部遇血管长期压迫,可能发生脱髓鞘变,从而造成局部相邻神经纤维之间产生生物电流“短路”。轻微的触觉刺激转变为传入冲动进入中枢,中枢的传出冲动可经“短路”变为传入冲动,如此反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疼痛发作。病理检查通过电镜可观察到神经根脱髓鞘现象。临床实践观察,也发现桥小脑角三叉神经根入桥脑段存在异常血管的压迫。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通常是指有颅内某些器质性疾病,如桥小脑角和中颅窝的肿瘤、血管畸形、动脉瘤、蛛网膜炎等,可导致抬高的岩骨嵴、圆孔或卵圆孔的狭窄等骨质发育异常。此外,三叉神经炎症、多发性硬化、脑干或丘脑内的器质性病变也可导致发病。因此,要想有效治疗三叉神经痛,首先要经过专业检查,找出引起疼痛的明确病因,才能进行有效治疗。
为什么术前要进行明确诊断?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有多种,异常血管压迫神经是其中的主要病因。针对病因的治疗是最佳治疗,疗效好。大多数学者认为,国外MRI已常规用于三叉神经痛术前诊断。国内以往对三叉神经痛患者通常行头颅平片、CT和血管造影及MRI平扫检查,然而正常的三叉神经很难在CT上显示。血管造影不能显示三叉神经,因此很难明确三叉神经与毗邻血管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排除一些可能出现有类似症状的疾病,如牙痛、青光眼、副鼻窦炎、偏头痛、颞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炎、小脑脑桥角肿瘤、颅底肿瘤、舌咽神经痛、三叉神经半月节区肿瘤、三叉神经髓鞘肿瘤、面部神经痛肌肉疼痛等,只有病因明确了,才能明确诊断疾病及类型,制订最佳治疗方案。
如果手术治疗,在病因不明的假设下设计手术方案,必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术中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小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还有可能术中没有发现或没找到发病灶。因此,患者如果选择手术治疗,必须选择正规的医院,且术前进行更精确的专业化检查,尤其MRI特殊扫描诊断。
面部疼痛跟脑血管病有关吗?
病例资料:患者***,61岁,山东人。据描述,患者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动脉血管硬化,脑部血管堵塞,右脑血管严重狭窄,脑供血不足。2019年1月突发脑梗,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病情好转,生活能自理。出院后一个月复查,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等检查,发现患者颈部重度狭窄,斑块较多,为降低脑梗复发率,当地医院采取药物溶栓治疗,但效果不佳。随后采用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手术,术后脑部供血有改善。近期出现面部阵发性疼痛,疼痛剧烈难忍,核磁共振(MRI)检查,发桥小脑角三叉神经根入桥脑段存在异常,血管与神经关系密切。初步诊断为三叉神经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首选方法
“微血管减压术”是将相互压迫的神经、血管分离开来的手术方法。唯一针对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病因进行治疗并且能够保留这些神经解剖完整的方法。1967年由Jannatta教授首次提出,由于该法具有效果明显、非破坏性、副损伤少、极低的复发率等优点,国际公认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优点是在解除局部血管压迫、消除症状的同时,保留三叉神经、面神经正常的感觉、运动传导功能。除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外,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患者基本上都适合手术。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一般术后疼痛缓解满意率在90%以上。技术好、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可达到95%以上,手术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有统计1年和10年优良率分别为84%和68%。复发的原因,有的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手术中减压的血管再次复位形成压迫;也有的是其他血管硬化移位压迫三叉神经;还有一部分病人症状复发的原因未能明确。
(东方红星 文/李烈;资料来源:百度文库,好大夫网,配图/网络,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中心)
[专家介绍]
陈国强 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擅长: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迷走神经痛及其它各种颅神经疾病;软性-硬性神经内镜治疗各种脑室内疾病;颅内脊髓肿瘤等,手术超过2万例。
北京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 咨询电话: 15311449806 / 15510250968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