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明星流量数据造假频发,粉丝狂热挥金水军吹行业浮躁风
近两年,一些粉丝自发组织多次“锁场保排片”行动,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己偶像所出演的电影在市场激烈竞争之下出现票房惨淡而被院线撤场;某电视艺术大奖的人气演员奖成了两个明星粉丝之间的网络大战,获奖者捧回奖杯的同时也被网友冠以“水后”的称号;某华裔歌手登上美国音乐排行榜的榜首宝座,大部分美国人却不认识他,以至于这位歌手的名字和“中国水军”一度成为推特热搜……娱乐圈发生的这些热点事件,直指流量明星数据造假现象。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又对中国影视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
流量思维兴起 行业乱象显现
流量明星是近年来影视行业兴起的一个热门概念,主要指那些因为在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中享有超高人气和大批粉丝、能够吸引网络流量、而备受市场追捧、占据一线商业资源的演艺明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分析道,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部分从业者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一部作品或某个艺人的受众关注度和其市场潜力、商业价值成正向关系。而流量又是衡量受众关注度的一个量化指标。于是,在资本逻辑和商业思维的影响下,影视圈出现了“唯流量论”的不良倾向,部分制片方、广告商常常根据粉丝数量和话题度来选取艺人,而有的视频网站为了吸引更多广告和会员,也在购买自制影视作品时以是否有流量明星出演作为重要衡量标准。为了让自家艺人、心中偶像得到更多商业资源,一些经纪公司和粉丝群体合谋走上了数据造假之路。
当下数据造假的方法令人眼花缭乱,除了锁场、刷榜,粉丝、热搜、转发、点赞、评论都可以买,严重扰乱了影视行业的正常秩序:为了宣传造势,一部影视作品甚至要拿出上百万元购买流量;某片被粉丝锁场的场次高达数万场,使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排片受到影响,也令相关影院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的流量明星及其出演的作品艺术质量存在争议,靠水军刷出的人气在某些专业评奖中脱颖而出,也使奖项的公信力和严肃性受到质疑,其鼓励优秀作品和引导创作发展的社会功能大打折扣……“在制片方、广告商的默许,经纪公司的怂恿,平台方的纵容和粉丝的疯狂之下,流量数据造假进行得热热闹闹,风生水起。制片方、广告商、平台方和经纪公司都从中得到了经济利益,流量明星获得了更多演艺资源,粉丝有了更多接触偶像的机会,表面上看起来在这个小圈子里实现了共赢,实际上却对诚信声誉、评价标准等行业基础因素构成严重干扰,在影视界乃至国家社会层面造成恶劣影响。”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薛晋文直言。
浮躁心态作祟 艺术质量堪忧
专家普遍认为,业界的浮躁心态是数据造假的重要诱因。曾庆瑞一针见血地指出,近些年,影视行业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非专业热钱涌入。在这股社会资本洪流的裹挟之下,行业出现了重商业逻辑轻艺术思维、重资本运作轻美学探索、重粉丝效应轻精神追求的趋势。“少数从业者热衷于追逐短期经济效益,放松了对艺术的高标准严要求,凭借不甚严谨的‘数据’和个别的、暂时的市场表现,对观众的观赏需求作出轻率判断,认为只要用流量明星+‘大IP’+话题炒作的套路就能炮制出广受市场欢迎的‘爆款’,结果却生产出一批表面上星光熠熠、颜值爆表,实则空洞浅薄、制作粗糙,靠假数据撑场面,备受观众诟病的‘流星’式作品。”
“有些影视剧选取演员时不以演技和匹配度为标准,只看数据、热度和颜值。这种以明星、流量为导向,将演员阵容与艺术品质本末倒置的生产机制,将流量明星推上了‘神坛’,更助长了数据造假的气焰。”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鹏对此也深以为然。他分析说,这两年流量明星片约不断,赶场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连拍戏的时间都紧张,只得以念数字代替说台词,靠替身、倒模、抠图等方式完成作品,何谈体验生活、揣摩角色、锤炼演技、提升修养。而一些还未能成为流量明星的演员对流量也趋之若鹜,无心精进业务,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增加曝光率、提高话题度、花钱买粉丝上。真正有实力、肯用心的好演员反而遭到市场冷遇。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在编剧汪海林看来,这就是社会学里的“剧场效应”。“在剧场里,本来每个人都坐在座位上观看演出。突然,一个观众站了起来,破坏了观看秩序。为了能看到演出,后排的人也跟着站了起来。最后,全场观众都无奈地跟着起立。相比之前,大家都更累了,却获得了更差的观影体验。”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卫华则看到了流量造假对影视作品质量乃至整个行业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数据造假,养肥了网络水军产业,却饿瘦了艺术创作。流量明星受到追捧,他们的片酬也随着造假的数据水涨船高。影视剧很大部分投资被消耗在天价片酬上,制作成本受到严重挤压,打磨剧本、后期特效等环节就只能因陋就简。资源配置失衡的影视工业结构性问题由此凸显,存在剧情硬伤、思想空洞、表演拙劣等问题的作品频现,在审美疲劳中消耗着观众对影视业的信心。”
粉丝文化当道 价值引领缺失
流量明星数据造假不仅会对影视产业造成致命伤害,也将对社会文化生态产生污染。仔细分析各种流量明星数据造假的例子,我们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狂热的粉丝群体付诸实施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指出,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明星文化正在被新的粉丝文化所迭代,这深刻改变了以往影迷、歌迷只能单向仰望崇拜的传统追星方式。新一代粉丝群体的消费能力更强、话语权更大,也更强调明星与粉丝个体成长的参与性、伴生性。他们喊着“不花钱不是真粉丝”的口号,在网络上组织无数个应援站,在这其中难免存在着用各种造假方式刷流量、造话题、炒热度等不当甚至不法行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粉丝文化日渐堕落是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经由选秀节目、社交媒体平台、娱乐公司的共同推动,逐渐形成的。”文化评论人韩浩月认为,由粉丝组成的所谓“饭圈”,按粉丝投入多少,来进行有形或无形的分级,以鼓励不问成本、不计代价地追星,使一些应援行为最终演变成“以爱的名义”违反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的“暴行”。他们人为地将明星与粉丝之间的文化联系一点点剥离,而简单粗暴地推向金钱联系。
有些粉丝为了给偶像数据造假,挥金如土,不仅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网络上投票,还理直气壮地掏空家人的钱包,雇佣水军刷榜。不法分子对他们这种狂热而缺乏理智的行为加以利用,从中牟取利益。随着一批偶像养成类网络选秀节目热播,有“粉头”借着为偶像“集资刷票”之名行诈骗之实,携巨款消失。“粉丝群体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居多,粉丝文化中狂热而缺乏理性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他们今后的生活态度和人生道路,在一定条件和情况下对社会主流价值理念的建构产生副作用。”孙佳山强调。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已经行动起来。近日,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发文,将影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和美好事物,正确看待影视从业人员,不盲目追星。而随着观众的审美水平和辨别能力大幅提高、市场对粉丝经济的狂热逐渐消退,靠数据造假发家的流量明星显现出了颓败势头。2018年,流量明星出演的影视作品大多遭遇票房失灵、口碑失守的“市场滑铁卢”,抱着投机心理的从业者为此付出了代价,符合高质量、多元化等特征的作品正成为市场主流。“正所谓,假数据不是真本领,唯流量不如做艺术。挣脱资本的束缚,祛除行业的浮躁之风,影视工作者应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投入艺术创作。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国影视业收获更加强壮的体魄,将今后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加稳健。”王鹏感慨道。(光明日报记者 李蕾 本报通讯员 李欣)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