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爱看中国电影的外国人还少?

作者: 王法治 【 转载 】 来源: 海外网 2019-01-04

1中国电影.jpg

    2018年,中国电影又创造了记录。根据国家电影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票房首破600亿元,达到60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06%,实现票房新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产电影总票房为378.97亿元,同比增长25.89%,市场占比为62.15%,比去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市场主体地位更加稳固。


    国产电影受到国内观众认可值得庆贺,但中国电影还有走向世界的更大抱负。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不仅仅是增加文化产品的出口贸易,更多的是反映中国当代社会和百姓生活,让更多外国观众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在思想、情感、心理上产生认同和共鸣,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2016年初,中国电影海外发行“国家队”成立,正式提出了旨在为华人、华侨、留学生提供国产电影观影机会的“中国电影普天同映”计划。中国的思想、气质、神韵不断通过这种社群传播的方式产生广泛影响。


    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近年来中国电影“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但总体看来在海外市场尤其是北美市场的份额还不是很理想。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海外各国各地区举办的中国电影展、电影周活动数量近50个,总体呈现出大幅增长态势。但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为42.53亿元,与国内几百亿的大盘子相比,似乎“寒酸”了一些。


    中国电影“内热外冷”,原因复杂。叙事逻辑单薄、制作水准不高的现象在许多国产电影中依然存在。但电影行业的发展从来不完全是内容本身的问题,而是技术、资本、人才、法律、文化、审美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北美市场为例,包括华语电影在内的非英语电影只能作为艺术电影在美国市场播出,而艺术电影在市场份额中仅占8%左右。随着美国官方日益把中国当成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这类假市场之名实行文化管制的情况恐怕会越来越明显,这导致很多中国优秀的电影难以进入北美商业院线,即使勉强上线,营销成本也让企业不堪重负。


    除此之外,刻板印象与文化霸权也是制约中国电影走进西方市场的重要因素。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工业有较强的先发优势,形成了一整套西方的审美评价体系。比如,同样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呈现,“美国队长”就是英雄的范本,而“中国军人”在西方看来就是一种潜在威胁。这种充满傲慢与偏见的评判,正是一种文化霸权的表征。


    如果目光只盯着北美电影市场,可能很容易陷入一种悲观情绪;但是,如果把目光放宽一点,就会发现影视作品的“中国制造”正在世界许多地方生根发芽。在菲律宾,电视剧《青年医生》、动画片《粉墨宝贝》、纪录片《中国珍稀物种》亮相主流电视平台;在巴拿马,电影《西藏天空》《北京爱情故事》《滚蛋吧!肿瘤君》受到广泛好评;在葡萄牙,《鸡毛飞上天》被翻译成葡萄牙语在电视媒体播出;在非洲,《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一系列中国影视剧受到热捧……中国的影视作品受到关注认可的范围越来越广。


    现如今,中国影视业经历几代国人的努力,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摆脱好莱坞式的生产模式和西方中心主义的评价体系有了更多的自信和底气。尽管中国影视业国际化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相信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具有中国气派、东方审美、人类关怀的优秀作品将走向世界。(海外网评论员 王法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