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人口流入放缓,年轻人偏爱珠三角

来源: 光明时评 2019-01-01

1爱珠三角.jpg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报告显示,自2015年开始,流动人口规模发展出新的变化。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从此前的持续上升转为缓慢下降,且已下降三年,2017年减少了82万人。在流动人口下降同时,中西部的安徽、四川等劳动力输出大省,近几年人口不断回流。与此同时,2017年年末北京和上海的常住人口,都出现了同步的负增长。

    当然正如报告所言,作为全国三大主要的人口流入地,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的落户和居留意愿,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比如年轻人更爱珠三角,长三角内部的人口流动活跃,相对来说,京津冀则略显活力不足——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呈下降趋势,增速明显放缓,但落户意愿却一直保持稳定。不想留在京津冀,但想要户口,看上去这是一种矛盾的选择,其实不然,它说明北京这类一线城市,虽然房价高、生存压力大,但户口的含金量不减,尤其是附着其上的医疗、教育等资源优势,仍然是吸引人口的重要筹码。

    北京和上海人口下降,很大程度也是疏解城市功能的结果。如今不少城市开启了抢人大战,不少城市展现出了像深圳一样“来了就是××人”的姿态,对北漂、沪漂的号召力是相当可观的。但话说回来,如果将视线跳出城市,聚焦于城市群,京津冀活力下降,同样是不争的事实。

    正如户口效应所显示的,多多少少让京津冀拥有政策特供性。一方面这种特殊的地位,让京津冀能够享受足够的政策资源。比如北京,诸多国企巨头的所在地,也是全国总部经济的高地——2017年末符合产业定位的总部企业累计达4007家。这些将总部设在北京的企业,带来了利税和就业。

    相对而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由于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民营经济高度发达。比如长三角的江苏,有着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昆山一个县的经济体量,比少数省会城市还要高。另外像杭州,是近两年很火的“新一线城市”,数字经济全国首屈一指,在未来的产业转型浪潮中已经占尽了先机。它们的差别还不止于此。在城市群的气质上,京津冀要更加传统;在城市群内部,京津冀的差序等级格局也更加强烈。最典型的是头部城市,京津冀城市群除了北京和天津,剩下的保定、唐山、石家庄、廊坊等,在发展水平和经济体量上,和京津仍有差距。

    相对来说,长三角和珠三角在城市一体化方面很突出,比如长三角在上海之外,还有苏州、杭州、南京等二线城市;珠三角除了广州和深圳外,还有佛山、东莞、珠海等制造业发达的城市。广州、佛山地铁同城化,上海、杭州互认乘车码,这都是一体化的体现,一体化更高,让整个城市群聚合城都市圈。它意味着什么呢?在一二线城市之间进行切换,成本要低很多了。比如,你可以在苏州买房,在上海上班,今后可以退回苏州。所以我们看到报告中提到,长三角内部人口流动活跃,而在老龄化的背景下,珠三角则成功地捕获了年轻人。

    人口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最重要的经济要素。对于居留意愿下降的京津冀来说,一方面要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福利均等化上不断向前推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随着北京的部分功能向外疏解,政策资源利好在城市群内部逐渐摊平,未来的京津冀依旧有值得畅想的空间。(光明时评)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